“籴粜”怎么读?“籴粮”是什么意思?明明是买米,为何说籴米?

“籴粜”怎么读?“籴粮”是什么意思?明明是买米,为何说籴米?

“籴粜”读作【dí tiào】,音同【敌跳】。“籴粜”意指米粮、稻谷的买卖进出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籴米、粜米这样的说法仍能在老一辈人的口中听到,如今,“籴”和“粜”不仅从日常口语中彻底消失,即便在现代汉语中也几乎无人使用。明明是买米,为何不说“买米”而说“籴米”?而买其他物品,如油、盐,却都用“买”而不用“籴”?这其中的缘由,值得探究。原来,“籴”与“粜”是古代的常用词,也是当时通用的语言。“籴”字的读音为【dí】,其字形由上部的“入”和下部的“米”组成,合起来便是“买进米”的意思。而这里的“米”并非仅指大米,而是泛指各类粮食,因此“籴”可理解为买进粮食,如籴麦子。与之相对的“粜”,读作【tiào】,则表示“将粮食卖出”。这两个字,一个指买入,一个指卖出,构成了粮食交易的完整表述。

“籴”与“粜”并非仅限于口语,它们还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。北宋时期的苏轼曾写下五言诗《籴米》,诗中描绘了百姓在市场上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场景,流露出作者对自食其力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农耕生活的向往。元代则有杂剧《陈州粜米》,作为包公戏的代表作,反映了当时粮食交易与社会治理的复杂关系。

此外,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中也能见到这两个字的身影。例如唐代杜甫在《醉时歌》中写道:“日籴太仓五升米,时赴郑老同襟期。”这里的“太仓”指的是皇家粮仓,常在灾年用于救济贫民,“同襟期”则形容与友人胸襟相合。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生活窘迫、天天需从官仓购米五升,同时与志同道合的友人郑老相聚的情景。

又如唐代聂夷中的《咏田家》中有云:“二月卖新丝,五月粜新谷。”这两句诗刻画了农民在青黄不接时被迫借贷、忍痛卖出新丝和新谷的悲惨处境,生动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存艰难。

既然已有“买”和“卖”两个通用的字,古人为何还要为粮食交易专门造出“籴”与“粜”?

答案在于粮食在农业社会中的核心地位。民以食为天,在长期面临“温饱不足”的古代,粮食不仅是生活必需品,更是交易中最频繁、最重要的商品,甚至在某些时期具备货币的功能。为粮食交易创造专属的“籴”和“粜”,不仅体现了其重要性,也带来了交流与书写的便捷。

特别是在竹简时代,书写成本高昂,简省字数尤为关键。“买粮食”或“买进粮食”需数个字才能表达清楚,而“籴”字一字足以,既简洁又明确。同理,“粜”字承载了“卖出粮食”的含义,避免了繁琐的表述。这种简洁性还衍生出更多词汇,进一步放大其优势。例如“平籴”一词,指官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,以备荒年之需。这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李悝首创的一项经济措施,用以稳定粮价。仅“平籴”二字,便浓缩了数句才能说明的政策内容。如今,在港澳地区,“平籴”仍被用于指代慈善机构以低息或无息借款救助穷人。与之对应的“平粜”,则指荒年时官府将仓库中的粮食以平价卖出,以缓解民困。

综上,“籴粜”不仅是古代粮食交易的专有名词,更承载了农业社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。尽管它们已退出现代语言的舞台,但在古籍与诗文中,它们依然诉说着那个以粮为本的时代故事。

相关数据

cpb洗面奶一支用多久?洗面奶注意事项分享
Bte365

cpb洗面奶一支用多久?洗面奶注意事项分享

⌛ 08-09 👁️‍🗨️ 7843
牙齿上的烟渍怎么去除
日博365备用网站

牙齿上的烟渍怎么去除

⌛ 09-24 👁️‍🗨️ 2987